在秦兵马俑考古队撰写的《试掘简报》中,专家把这个字解释成“脾”字。陈景元并不认同。他翻阅了容庚编着的《金文编》和徐文镜编写的《古籀汇编》,发现构成“脾”字右半部分的“卑”字有很多形式的写法。但众多字形当中,没有一种写法符合佣坑中的那个字。
网络配图
就是这个字,引出了陈景元对兵马俑主人的惊人发现。1976年,陈景元在得知西安发现兵马俑的消息后跑到了西安,在西安文管会办公室里,有关负责人小心地拿出一块秦代桶瓦给陈景元看。这块瓦上也刻着一个奇异的文字,左边的字陈景元不认识,但右边的月字还是很容易就能辨认出来。陈景元带着拓下来的文字回到住地南京,但之后的两年,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字,他一筹莫展。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景元在图书馆结识了南京师大古文字专家段熙仲教授。经过仔细查对,段教授认为,秦代桶瓦上左边的字为“芈”(毕)的变体字。这应该是两个独体字,读作“芈月”。这消除了长久以来陈景元心头的困惑,“芈”字对他来说并不陌生,秦始皇的祖母、秦惠文王的王妃——秦宣太后就姓“芈”。因此,陈景元断定,兵马俑的主人并不是秦始皇,而是他的祖母秦宣太后。袁仲一却认为,字不能这样拆,一个字拆了之后,意思就大为不同了。
质疑五:秦人尚黑,兵俑衣服为何五颜六色?
专家的解释似乎让陈景元有些失望,但他又提出了一条令人意想不到的证据——秦人以黑为贵,而兵俑的衣服却五颜六色。
在发掘时,很多俑的身上还残留着一些颜料,并且从颜料的位置和颜色判断,他们的衣服是五颜六色的。在秦始皇生活的年代,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十分盛行。当时周朝崇尚火德,秦始皇灭周后认为是自己的水攻克了周的火,因此把水德作为崇拜对象。而在秦代,五行里水相对应的颜色就是黑色。秦始皇还把“尚黑”作为一项法令颁布。既然如此,俑坑中出土的这些衣着五颜六色的兵俑如果放在秦始皇时代就很难解释得通,但如果放在宣太后的时代,就会得到合理解释。
袁仲一却认为,秦代尚黑,只能说明秦人以黑为贵,要求在重大场合中着黑衣,并不是要求全国人民不能穿其他颜色的衣服。陈景元觉得袁仲一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那么,面对陈景元一次又一次的质疑,袁仲一在想什么?
种种迹象好像在说明,兵马俑或许并非秦始皇的陪葬品,而其主人另有其人。不过结论也不会这么轻易地就定下来,还需要我们去寻找更多的证据,去考证这一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