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国中除了关羽宁死不降 还有张任也宁死不屈

单雄信与李唐有杀兄之仇,当秦叔宝、程咬金等兄弟们选择了李世民的时候,单雄信却选择了王世充单雄信当过黑道老大,王世充干不过李世民,这一点他很清楚。大唐一统天下,这是历史大趋势,谁也阻挡不了。在兄弟情和历史大趋势面前,单雄信选择了兄弟情。我们可以嘲笑单雄信不识大体,但不得不承认他是条硬汉子。在《说唐》中,单雄信武功不高,一次次进攻,一次次被擒,一次次被放,再一次次反扑,直到独踹唐营,李世民失去耐心,把他杀了。

王伯当忠于的主公是瓦岗寨的昏君李密。当李密胡作非为,好汉们弃之而去时,王伯当选择了留下,理由是为了回报李密当日的知遇之恩。在瓦岗一班草莽英雄中,王伯当是真正文武全才的人,因为跟错了人,最终乱箭穿身而死。他的理由是,兄弟们结义,有始无终,已经不义,如果再抛弃主公,那就是不忠,一个人不忠不义,怎么才能立于天地之间?

比起单雄信和王伯当,那些成功的兄弟们显然更有灵活性。魏征尉迟恭一文一武,改投明主都很及时,最终都成了大气候。但民间还是喜欢单雄信,一提到死不降唐,人们就热血沸腾。

张任、单雄信、王伯当是中国文化中的悲剧英雄。不遇明主是他们的宿命,在这样的命运之下,仍然按照旧的道德要求走下去,和诸葛亮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无多大区别。命之于他们,既是外在的限制,也是主动的选择。改朝换代之际,每每有人因为世受国恩而以死。晚清覆亡,梁漱溟的父亲粱巨川,大儒王国维都选择了沉湖而死,绝不仅仅是效忠旧的王朝,其中有对某种文化、某种秩序的留恋和不舍,闪烁着超越生死的人性光辉。

宁死不降也不仅仅是民间传统,孔孟这些主流思想家也有类似的思想。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仁和义是道德价值。为了追求道德价值和成就精神生命,一个人可以牺牲自己的肉体生命,这是中国文化中的浩然正气。中国文化一面讲上天有好生之德,鼓励人们爱生、惜生,一方面又提倡舍生取义,为了某种原则而置生死于度外。这一点看上去矛盾,实质上却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每当外敌入侵,国破家亡的时候,总有一些不怕死的人拼死抵抗,鲁迅先生称之为“脊梁”。正因为有了这些人,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文化,才能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