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亨二年,高宗带着天后武氏,他们一班君臣到洛阳去了,李弘就以太子的身份进行监国,代理朝政。
有一天李弘走到了掖庭宫。在那里,李弘见到了他的两个姐姐,萧淑妃为唐高宗生的两个女儿,义阳公主,宣城公主。这两位公主被幽闭在宫中十几年之久,不让见人,后来连话都不会说了。李弘看到她们,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了。李弘给唐高宗打了一份报告,希望能够可怜这两位姐姐,把她们放出来许配给人家。武则天是气不打一处来。本来这个事情,十几年过去了,可能人们都已经忘掉了这件事,现在太子弘又把这个事情给提出来,而且把我武则天作恶人的一面也给放大了。所以这对武则天的心里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这是一个比较集中的导火线。
上元二年,高宗和武则天带着太子一起去洛州巡幸,突然太子暴薨于宫中的绮云殿。
关于李弘之死,《新唐书·武则天皇后传》中说“萧妃女义阳、宣城公主幽掖庭,几四十不嫁,太子弘言于帝,后怒,鸩杀弘”。《新唐书·高宗本纪》也是非常明确记载,武则天杀了太子弘,一点都不含糊。
在674年前后,高宗身体情况更加糟糕,动过念头,要把皇位禅让给这个太子李弘。而恰恰在高宗有了这个念头的时候,李弘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暴薨,所以给后人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大。
但我认为,李弘之死是武则天下的手这结论有问题。不,他是病死的。首先我们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弘的身体一直就不好,他得了一种病,当时就叫做“痨瘵”,用今天的话就是肺结核病,那在当时是很难治疗的。其次太子李弘和武则天之间的矛盾,并不足以让武则天要下决心把儿子给杀了。说武则天想当皇帝,急急忙忙把太子李弘给害死了,这是宋朝人的思维,《旧唐书》和《新唐书》上面的记载不太一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采取的说法比较笼统,“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也就是说,司马光没有自己做结论,我想这是比较慎重的说法。一千多年后,我们在敦煌的残卷中,发现了武则天为孝敬皇帝写的七万多卷的《一切道经》。所以史学家们认为武则天的这种悲痛是真实的。
废黜太子李贤
太子李弘死了以后,很快第二个太子就被确立下来了,那就是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李贤在武则天的儿子当中,是一个文武双全,天分极高的人。在被立为太子之后,还做了一件很有文化品位的事情,那就是注了《后汉书》。清朝学者王先谦认为李贤召集的人对《后汉书》的注,不亚于大学者颜师古对班固《汉书》作的注。
李贤注《后汉书》背后贯穿着很重要的政治意图。他们大量地罗列两汉历史上女主干政的事情,说当初吕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这很让人容易联想起武则天对待王皇后、萧淑妃骨醉之刑。尤其是这班文人在评论东汉女主干政的时候,专门强调了一句话,“外言不入于阃,内言不出于阃。”这就让人想起武则天,当初褚遂良不同意她做皇后的时候,她居然直接跳出来开骂了,内外言不相干的这个规矩完全破坏掉了。
更让武则天受不了的事情,就是那个时候高宗的身体状况是越来越恶化了,实在是干不动了,就想逊位给武则天。把权力交给武则天跟交给儿子是不一样的,我想,高宗还没有完全死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太子背后有一种力量,这批人坚决反对,直截了当地对高宗说,“陛下奈何不传子孙,而委之天后乎?”这件事情,后来就在众大臣的反对当中不了了之了。
但这事对她有一个很深刻的影响,就是让她从此萌生了我也可以做皇帝直接执掌皇权的念头。说武则天想当皇帝的念头什么时候开始有,我宁愿把它放在这个时候。而一旦有了这个念头之后,就像魔鬼(被)放出了瓶子以后,收回来很困难,所以武则天看待自己的儿子的时候,她的角度就不一样了。如果说他们母子之间原先还只是权力之争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就已经演变成为皇位之争了。
武则天亲自操刀写了两本书给他,一本《少阳政范》说,你处于太子之位的人,该如何找准你自己的位置。还编一部书《孝子传》给他,你应该做一个孝子,其实是严重地告诫他。
您瞧瞧,武则天和李贤双方对抗的时候,都是用写书来打仗。这个李贤毕竟没有经过太大的政治风浪,在武则天这种威权之下,他的表现就有点失常,开始放纵自己,纵情声色。据说当时李贤有一个男宠赵道生,李贤赏赐了很多的金银财宝给他。武则天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就上报给唐高宗。赵道生就是一个缺口。武则天就让赵道生来承认,太子要谋反,太子的东宫藏了很多武器。
唐高宗下令成立一个专案组对李贤进行了调查。后来这个专案组在武则天授意之下果然就在太子宫中的马房中搜出来几百领的皂甲,这个谋反的罪证就坐实了。
公元680年,李贤被废庶人,幽闭宫中,政治生涯彻底终止。武则天还不甘就此罢休。她又把太子私藏的那些甲胄搬出来,搬到洛阳城郊的天津桥南当众烧毁,把这个太子的谋反的罪行曝光于天下。最后,李贤被安排到巴州重庆地方禁闭了起来,文明元年,就是武则天临朝称制的时候,武则天派将军丘神绩到巴州去,逼令李贤自杀。